邮编:235000 电话:0561-3070668
京ICP备1003144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
将本文分享到微博: |
![]() |
宋良友,1928年出生,1949年入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两次一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四等功,并被志愿军总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1984年,他以一名普通矿工的身份,从淮北烈山矿退休。2020年10月份获得“淮北好人”称号。2020年12月份,荣获第七届淮北市道德模范提名奖(敬业奉献类)荣誉称号。近日,又获得2020年度安徽10大新闻人物。
在朝鲜战场,宋良友不惧枪林弹雨,立下赫赫战功。脱下戎装,他尘封功绩,淡泊名利,坚守煤矿工人的平凡岗位,铸就不凡业绩。他始终保持着质朴无华的英雄本色,书写着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无限赤诚。
奋勇杀敌的“战斗英雄”
两次一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四等功……如果不是一次退役军人入户信息采集,几乎没人知道,今年92岁的宋良友,竟是被志愿军总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抗美援朝老兵!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950年11月,宋良友与战友们坐上“大闷罐”,一路北上,直奔丹东,随即开赴抗美援朝的战场。
22岁的宋良友所在的第三野战军宋时轮部,改编为志愿军第9兵团。他的部队编制是27军81师241团3营12连,当时他任班长。身高1米73的他身材壮实,是轻机枪手,还是尖刀组成员,每次战斗都冲在最前面。
长津湖战役中,气温低至零下三四十度,宋良友和战友们几乎都被冻伤。凝固汽油弹不时地从美军飞机上呼啸而下,火焰一旦沾身,扑都扑不灭。新兴里战斗中,他和战友坚守的高地是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他们与比自己人数多出3倍的美帝联军殊死搏斗。三天三夜,打退敌人数十次进攻。连长、指导员牺牲了,排长也牺牲了,全连最后只剩下几个人,宋良友也身受重伤。向敌人发起最后冲锋时,炮弹在他身边炸响,气浪将其掀起,飞挂到悬崖的一棵树上。肚子被弹片豁开拳头大的血窟窿,肠子顿时涌出半截,他当场就昏了过去。不知道过了多久,宋良友被枪炮声惊醒,忍着剧痛,他一把把肠子塞进肚子,用腰带一系,攀着草藤艰难地返回队伍。
战斗还在继续,宋良友奉命返回后方医院治疗。在医院,肚子被缝了十多针,他昏迷三天后才醒来……
因表现英勇,宋良友荣立一等功。在第五次战役的一次突围战斗中,由于作战勇敢,歼敌众多,宋良友再次荣立一等功。
冲锋在前的“火车头班长”
“我就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从朝鲜战场返回国内,宋良友脱下戎装,成为淮南大通煤矿的一名砌砖工人。1958年11月,他主动报名北上支援淮北,来到淮北矿区第一座投产的煤矿——烈山煤矿,很快成长为一名井下作业的行家里手。
1961年4月的一天,正带着徒弟祖国英等3人在井下作业的宋良友,凭着在战场拼杀历练出的灵敏嗅觉发现异常。“轰隆隆……”倒塌声越来越近,出口已经塌方,碗口粗的撑木被挤压得东倒西歪。宋良友依然沉着镇定,来回观察了一圈说道:“链板机还在运转,咱们都爬上去,这是唯一的机会。”他从离自己最近的工友开始,将大家一个个推上链板机。确认大家都已脱险,宋良友才最后一个登上链板机。
宋良友脱险后最多四五分钟,链板机犹如完成使命一般,突然从中间断裂,“如果不是师傅临危不惧,冷静指挥,我们肯定没有一个人能活着出来。”祖国英说道。
得知井下其他工作面还有被困人员,宋良友毅然重返险境,持续奋战10多个小时,救出众多工友。
因表现突出,宋良友被任命为班长。“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宋良友的带领下,全班20多人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几乎每月的采煤量都位居全掌子面前列。
宋良友“火车头班长”的雅号不胫而走。
1963年10月,塌方引起的连锁反应,让矿井主巷道的煤块从底部堵到棚顶,一连好几天人进不去、煤出不来。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宋良友第一个站了出来,带领十多人连续奋战清理煤块,矿井得以恢复正常运营。还有一次,他主动请战井下改水工程,带着大伙蹲在齐腰深的污水里,持续作业近半个月,直到工程保质保量完成。
哪怕再热的天,在黑灯瞎火的井下,宋良友都很少光着膀子。很多同事都觉得他的这个习惯有点怪。只有少数人知道,抗美援朝时,身上留下的20余处大大小小的伤痕,看起来有点“惨不忍睹”,一到阴雨天经常疼得说不出话来。可他从没叫过一次苦,耽误一次工作。
“只知道他在朝鲜打过仗。”
因在1961年4月那次塌方事件中临危不惧、奋勇救人,除了颁发大红奖状,矿上还奖励宋良友等每人10斤粮票,并特批大家放假3天。
其他工友休息了3天,宋良友仅休一天就返回岗位,并将粮票全部分给祖国英等人。感动之余,大家对淡泊名利、舍己为人的宋良友,钦佩之情更深了几分。
王娟是宋良友大女儿宋华的初中同学,因母亲早年离世,父亲还要操劳农事,照顾其他4个子女,加上家离学校较远,下午放学经常回不了家,饿肚子。宋良友听女儿说起后,主动让女儿把王娟带到家中吃饭,遇到阴天下雨,还会挽留她留宿家中,与女儿同吃同住。上初二时,因为家里经济压力大,王娟有了辍学的念头。得知王娟下学期的学费还没有凑够,宋良友直接拿出12元钱塞到她的手中。
宋良友曾经开过一家面铺,设施极其简陋,就是在家门口支个炉灶,只下两毛钱一碗的面条。1982年春天的一个晚上,他在收摊时发现座位上有一个黑色的包,便帮忙收了起来。“一万多现金,发票,公章……”没过几天,河南一家豫剧团的团长上门寻找,宋良友核对无误,完璧归赵。
失主当场双膝跪地,抱住宋良友的两腿:“你这是救了我们全家啊!要不是你,我真的没法活了!”原来,他带着剧团在附近连续演出了好几个月,包里的钱是全团几十号人所有的收入。
当时,宋良友每月工资68.3元。失主从包里抽出一沓子现金,双手递给宋良友,却被婉言拒绝:“要是想要钱,我还会把包还给你吗?”
宋良友立功的事,儿女们不知道,孙辈们更不知道——“只知道他在朝鲜打过仗。”在儿女眼中,他不是战功赫赫的英雄,而是可亲可敬的慈父。他非常关心国家大事,每晚雷打不动地看央视《新闻联播》;他爱整洁,穿衣服从来都是板板正正的;看到别人遇到难处,他总是一声不吭地走上前去搭把手,事后便默默地走开;他一辈子勤俭节约,看到身边人铺张浪费常常忍不住要上前说几句。
英雄无言,历史有痕!直到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淮北市烈山区退役军人事务服务中心主任马华伦等人采集老兵信息时,才发现宋良友的档案里,记录着老人大大小小7次立功。马华伦是宋良友小女儿的同学,却没有想到,英雄竟在咫尺!
轰轰烈烈战斗,平平淡淡生活,无我无私,克己奉公。老兵宋良友的善行和义举、信念和担当,如一缕和煦的春光给人以温暖,像一泓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他总是用实际行动,引领身边人见贤思齐,犹如煤炭般燃烧着自己、照亮了他人,诠释了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